嗨,我是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友高亮,人生中有很多美好的回忆,如果一定要选择一段最最最特别的时间,那不用犹豫,一定是2004-2008年,属于我们的4年光华岁月!
就读于光华,我分到了A栋125寝室,有幸遇到了我人生中志同道合的4位挚友,大学期间我们宿舍5人形影不离,每次上课的第一排一定是我们5个,争先恐后回答问题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。
室友白永宁在二道区的麦当劳打工,一个月后荣获最佳新人,拿到的第一个奖励是一块香辣鸡腿堡,但他舍不得吃,拿回来给全宿舍的人分享,因为心里有真情。
室友徐献祥凌晨5点出去赶路考试,寒冬腊月,为了让楼下宿舍大爷多睡一会,选择越栏而出,却不小心摔坏了腿,我们埋怨他不该这么做,但我们知道,因为心中有他人。
室友曾祖华个子不高,每次进入课堂看见黑板上写满了ABC,XYZ,为了不影响第二节课的高效进行,永远是他第一个上去用他瘦弱的身躯,跳起来擦掉黑板,方便老师、方便同学,因为心里有大爱。
室友杨战利和我为了拓宽知识面和就业渠道,报名了长春大学的第二学位,大一和大二连续两年时间的周末我们都没休息,总是骑着自行车,去15公里之外的长春大学学习和考试,无论严寒酷暑从未放弃,因为心中有梦想。
2006年,图书馆藏书从4楼搬到1楼,作为学生干部,我们身体力行帮助老师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6点,一鼓作气,完成了本应该3天才可以结束的工作任务,虽然累的浑身发软,却酣畅淋漓,因为心中有信念。
我们家庭都不富裕,相互约定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购买一台电脑,于是课余时间我们共同收集教学楼、公寓楼、操场以及街道两旁垃圾桶里的水瓶子。大概一个学期,2005年我们购置了寝室的第一台386电脑,也是我们通过网络汲取知识和观看世界的开始。
毕业前夕,我们便毅然决然的加入了“沪漂”大族,当年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附近找了个连床都没有的房子住下,于是便开始了白天做简历、投简历,晚上等消息的日子,其他的生活节奏感觉和大学时期没区别:一起去网吧查看邮箱是否有回复、一起点不一样的菜分着吃、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......陆陆续续两个月后,大家都找到了工作,随后我们换到了面积大一点的地方居住,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接待从光华来上海的有志青年,免费住在我们大客厅的地板上,那时正值夏天,也无需铺盖,早上起来看着地板上熟睡的兄弟们、学弟们,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!
后来的后来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沉淀、奋斗:我现在定居在上海,深耕于建材行业,在自己的领域努力、认真、踏实的前行,于细节处显大不同;杨战利也在上海,先后在华为、米哈游等公司担任高职,目前被另外一家游戏公司挖走,担任高管;徐献祥在上海自己创业,他始终自律的坚持跑步、游泳、八段锦、读书等习惯;白永宁在山西省忻州市的中国建设银行担任管理人员;曾祖华在深圳创业,从一个内向、不善交际、不苟言笑的农村少年,成为我们心中的人生导师……
一晃眼,毕业17载,我和祥子、战利因为在同一城市,总会叫上老婆孩子一起小聚;祖华在深圳,偶尔出差的时候,那是必须见面的环节;老白在山西,虽然聚少离多,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!
这就是关于A栋125寝室的故事,我们在光华学习、成长并形成了受益一生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现如今我们已经在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岗位上茁壮成长,很多个瞬间的回首,脑海里都是大学时代的情景,我们期待在庆祝学校25周年校庆之际,一同回母校再续兄弟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