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帮助2025级环境设计专业新生筑牢专业认知、明晰成长路径,9月26日,艺术设计学院在文华楼303室,举办“艺启新程,境遇未来”班导师新生见面会。以“全方位解读+深度互动”的形式,为新生开启大学专业学习的“第一堂课”。
一、专业解读:揭开环境设计的“多元面纱”
“环境设计不是简单的‘画图’,而是涵盖‘室内、景观、公共空间’三大核心领域,以‘改善人居环境’为目标的综合性学科。”班导师宋培娟老师从专业定义切入,结合实例拆解环境设计的核心范畴:小到住宅空间的功能布局、家具搭配,中到商业综合体的动线设计、灯光氛围营造,大到城市广场的景观规划、生态廊道建设,都属于环境设计的实践范畴。同时,他还介绍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配置——90%以上教师拥有企业项目经验,为“理论+实践”教学提供保障,让新生对专业有了更立体的认知。
二、趋势与前景:把握行业发展“风向标”
谈及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,班导师宋培娟老师重点分析了三大方向:一是“绿色低碳设计”,随着双碳政策推进,具备环保材料应用、节能空间规划能力的设计师更受青睐;二是“数字化设计”,BIM技术、3D建模、VR空间体验等工具已成为行业标配,掌握相关技能能显著提升竞争力;三是“文化赋能设计”, 将地域文化、传统美学融入空间设计,成为当下文旅项目、特色民宿的核心需求。
在就业方向解读环节,班导师梳理出五大主流路径:一是进入建筑设计院、室内设计公司、景观设计事务所等专业机构,从事方案设计、施工图绘制等工作;二是服务房地产企业,参与住宅、商业项目的空间规划与落地跟进;三是加入文旅、酒店行业,负责特色空间的主题设计;四是考取城乡规划、环境艺术相关公职岗位,参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;五是自主创业,开设个人设计工作室,承接中小型设计项目。
三、课程与特色:解锁“能落地”的教学体系
“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,是循序渐进培养‘设计能力’的过程。”宋老师细介绍了核心课程体系:大一侧重设计素描、色彩基础、构成原理等基础课程,打牢美学与手绘功底;大二开设建筑制图、设计表现技法、CAD与3DMAX软件课,掌握专业理论与工具;大三聚焦专题设计(如商业空间设计、居住区景观设计)、材料与施工工艺,提升实操能力;大四则以毕业设计、企业实习为主,实现“从校园到职场”的衔接。
值得一提的是,学院的教学特色凸显“实践导向”:一是开设“项目制课程”,将企业真实设计项目引入课堂,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方案设计并接受企业导师点评;二是搭建“校企合作平台”,与10余家知名设计公司建立实习基地,每年组织新生赴项目现场参观学习;三是鼓励“以赛促学”,指导学生参与“全国高校环境设计大赛”“中国室内设计新人奖”等赛事,以竞赛提升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。
四、能力培养:从“会设计”到“善创新”
“环境设计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‘创新思维’与‘实践能力’的结合。”宋老师以自己指导的学生项目为例,分享能力培养方法:在创新思维上,通过“跨学科案例分析”(如借鉴建筑学的空间逻辑、社会学的用户需求研究)拓宽设计视野,鼓励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寻找设计灵感;在实践能力上,组织“材料市场调研”“施工工地见习”等活动,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与施工流程,避免“纸上谈兵”。“我们希望培养的不是‘只会画图的设计师’,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、懂落地执行的专业人才。”
五、互动答疑:精准解决新生“心头惑”
在提问环节,新生围绕专业学习、职业规划等问题积极互动。“零基础学软件会不会很难?”大一新生张月月问道。宋老师解答:“学院开设软件基础课,从基础操作教起,课后还有导师答疑群,只要跟着课程节奏练习,半个月就能掌握基本建模;我们还会分享免费学习资源,帮助大家快速入门。”“想从事景观设计,需要提前积累哪些知识?”另一位新生追问。宋老师建议:“平时多关注优秀景观项目案例,比如上海辰山植物园、杭州西溪湿地,分析它们的空间布局、植物配置;周末可以去公园、街道观察真实景观,手绘记录灵感,这些积累对后续学习很有帮助。”
一个小时的见面会,在干货满满的分享与热烈的互动中落下帷幕。新生们纷纷表示,不仅厘清了专业认知、明确了学习方向,更感受到了学院的用心与导师的关怀。此次见面会,不仅搭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,更为新生开启了专业学习的“新征程”,为他们在环境设计领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。